【高教动态】“大众点评”出高校版,教学型大学老师还怕翻身无望吗?

发布:麦可思研究  2017-03-10

大学里,出现“重科研轻教学”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相对于科研,教学质量的水平没有形成统一的衡量标准,教师的教学成果难以量化。但这个问题真的就无法解决吗?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做出了大胆的尝试,推出高校版“大众点评”,学生和家长作为“客户”纷纷为大学教学质量打分,探索了未来教学质量管理的发展方向。


谁说教学不重要?


在高等教育系统的持续发展和逐渐多样化的情况下,读大学进入“买方市场”阶段,学生、家长和社会关注高校教育质量,希望支付的大学学费“值回票价”。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质量公共评价不再仅由政府或高校自主进行,媒体和机构也参与进来,以统一标准对全世界的高校进行国际性比较。然而这些公共评价和大学排名更关注高校在研究方面的表现。

难道教学不重要吗?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以下简称“OECD”)认为,公共评价和大学排名之所以忽视教学质量这一重要部分,主要是由于衡量教学质量难度较大。所以在2007年,OECD启动了“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支持计划”,进行这一项目的目的是发掘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估评价方式,鼓励高校改善教学,提升毕业生质量,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和创新。项目的分析内容涵盖广泛,包括评估评价目标和范围、教师、院系、高校及国家在教学质量把控中的角色等。

为更好地执行这一计划,OECD将工作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回顾。回顾部分主要是对现有的教学质量评价方式、体系的总结。第二阶段则是探索更多教学质量保障方式。由于篇幅原因,本期文章只探讨第一阶段回顾报告。

第一阶段回顾部分的研究大概花费了3年时间,OECD发布《吸取经验:回顾高等教育质量教学》报告(Learning Our Lesson: Review of Quality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以下简称“回顾报告”)。回顾报告涉及来自20OECD成员国和非成员国的29所高等教育机构,院校类型包括技术职业学院、商学院、本科院校以及研究型大学,既有注册人数在1500人的小型院校,也有5万人以上的综合性大学。

根据回顾报告,目前对于大学教学质量的把控主要分为三级。第一级是院校制定的质量保证政策,主要是通过政策制定,使教学质量成为高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一部分。第二级是项目监测,主要是对教学项目、专业进行评估,确保项目设计、内容和落地符合预期。第三级则是针对教学与学习支持。类似活动主要针对教师(教学方)、学生(学习方)。比如开展教师培训、为学生提供导师辅导、介绍新的学习工具等。

而从推动方划分,教学质量管理类行为又可以分为从上至下型和由下及上型。从上至下型主要是指由高校领导者决策,以院校为主导推行的教学质量控制行动,由下及上型则是指由教师牵头进行,最终影响学校在质量把控方面政策的行动。

回顾报告主要提出了几点发现:

 ※教学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尽管教学质量定义不同,但意在提高教学质量的项目已经越来越多。

 ※目前大多数为教学质量提供支持的行动都是经验性的,只能在某一时间点解决特定问题。

 ※对于某所大学来说,在政策下整合不同的教学质量行动仍然要经历长期、曲折、限制诸多的过程。

 ※技术改善了教学方法,也改善了师生互动。

 ※有效的院校型教学质量管理政策需要具备两方面因素。首先是外部因素,即国家或国际层面的因素推动。比如欧洲的博洛尼亚进程就是希望打通欧洲教育体制,整合高等教育资源,实现高等教育一体化,其签约国的大学毕业生证书和成绩得到其他签约国的承认。类似的政策会让高校更加重视教学质量,以获得相应认可。比如一些国家鼓励高校在教育质量方面进行竞争,根据高校表现进行拨款等。其次是内部因素,院校内部的情况比如新任校长可能会加快教学质量管理活动的步伐。

 ※只要院校能够合理管理、提供充足的经费和相应设施,院校的规模和类型都不会成为制定教学管理政策的绊脚石。

值得一提的是,回顾报告强调了质量保证对于教学质量的意义。外部评估(比如专业认证)主要由特定外部机构进行,它鼓励高校设置或强化自有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评估建议则会让高校作出改进,教学正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好的评估机构会成为高校的咨询师和合作伙伴,甚至可能为教学质量管理活动建立框架。但高校也需要注意,也有批评声音指出,教学本身处在复杂的语境之下,教师水平、态度、学生经历、师生关系等都可能影响教学质量,外部评估较难对此进行评估。

回顾报告也指出了高校现有教学质量管理模式出现的问题。对于高校来说,质量教学不再是新鲜话题,有时也充满矛盾。在如何继续的问题上,高校只能小步慢行,不断探索和尝试,推出可持续的教学质量政策来近距离监测质量。高校还需要建立灵活的院校级管理框架和增强教师自治,建立学生和教职工的良好关系,从而促进教与学。

另一问题是,高校倾向于进行专业评价或教师培训,然而对于“质量”的定义却很模糊。回顾报告提出了更好的解决方法。高校首先了解学生在毕业前应获得怎样的教育,项目应为学生提供怎样的学习成果。根据这些需求,高校应对“质量”和教师在学习进程中的角色进行定义。回顾报告强调,这一过程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如果没有足够的决心和开放性,很难完成这项工作。最后,高校了解给予教师完成教学目标的必要支持有哪些,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帮助和条件有哪些,就有了清晰的定位。

回顾报告还关注了院系主任在教学质量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尤其在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管理趋于去中心化,下放到院系的权力更大一些,所以能够获得院系领导的支持和配合对于推动教学质量管理有重要意义。

尽管教学质量对学习成果有很大影响,但很难将影响学习成果的因素孤立出来讨论。在缺乏合适的评价工具时,建议高校拓展思路,寻找和设计更多定性型指标。


四大角色如何把好质量关?


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之中,四大主要角色分别为:高校领导、教师、学生、教学质量评估监管主体。回顾报告分别为这几个群体提出了建议。

领导者

领导者是高校的决策人,通常也是质量教学相关活动的发起者,他们的行动方式直接影响活动的结果。建议高校领导持续实施有效、清晰的教学质量管理政策,激励院系负责人,将自上而下和由下及上的两种教学质量管理方式平衡和结合起来,为质量教学管理行动的策划和实施提供充足的时间、人力、经费和设施;将整个校园社群(包括职员和学生)囊括到管理工作中来。

教师

教学质量管理能否顺利实践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接受度。它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反思自己在教学质量提高过程中的角色的机会,让教师更好地教学。技术教学可以改善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评估学生的进步,教师可以进一步探索新型技术工具。将教学实践、方法与工具和学院的质量教学政策结合起来。与教学质量评估监管主体通力合作,进行课程设计和实践。不少高校设置了教师教学奖励,建议教师也从个人职业发展方面出发,对教学多加重视。

学生

学生其实是教学质量管理环节的受益者。他们可以一同参与制定管理策略,在教学、学习环境、质量定义和教师态度方面不断互动,提出问题和自己的建议。以协会或学生团体的形式给教学质量管理带来新想法,影响相应的院校级政策的制定。

教学质量评估监管主体

这一主体主要负责教学质量政策的落实和监督,解释和宣传质量教学保障政策。他们要帮助教师使用教学管理工具,确保他们理解相关政策和实施方案。教学质量评估监管主体还应将教学实践与教育领域的研究相结合,不断探索教学过程与学习结果之间的关系,尝试找出衡量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新方法。保持开放性,不断与教师和学生沟通,与院系保持联系,及时回应教师的教学需求,解决问题。教学质量评估监管主体与质量保证机构和外部合作伙伴保持关系,将优秀实践案例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