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讨论】大学老师都穿龙袍上课了!到底要怎样才能把学生拉回课堂?

发布:麦可思研究  2017-03-10

微信扫二维码、发自拍照点名,大学老师为了课堂的上座率可谓煞费苦心。近日,厦门某高校的董老师就别出心裁地穿上龙袍Cosplay成道光皇帝,上了一节中国近代史纲要,赢得了学生的好评。而“龙袍加身”的老师虽然博人眼球,但背后的真相却让人深思:枯燥无味的大学课堂确实需要一些新鲜的花样了。那么,大学老师怎么才能让自己的课堂重焕生机呢?

身穿龙袍上课的董老师


想必很多读者都看过哈佛公开课“公正:该如何是好”的视频。在课堂中,不仅仅是桑德尔教授在教室前面一个人侃侃而谈,还有学生们以各种提问的方式参与。我听到很多朋友说,那就是他们向往的大学教学方式,作为大学教育教学的探索者,我也深有同感。日本东京大学曾邀请过桑德尔教授前来讲学,也是同样的主题,还通过NHK电视台进行了直播。撇开那节课的主题及哈佛的名气,这种上课方式就是能动性学习式教学的一种。本文就将主要介绍这种简单易用的能动性学习教学法。


讨论


提到能动性学习,可能很多读者脑子里第一反应就是讨论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没错,讨论对于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参与度是极好的。这也是能动性学习中常用的技法之一。如桑德尔教授的课堂教学也可以看作是这种方法的运用——整个课堂教学在教授与学生的讨论中进行。此外,讨论还可以以多种形式融入教学,比如在传达型的教学中加入小组讨论,比如小班教学以讨论的形式进行。

虽多用于小班教学,但从桑德尔讲授的公开课中就可以知道,能动性学习并非只是小班教学的特权,比如同伴教学法就是一种非常适合传达型课堂运用的能动性学习教学方式。同伴教学法是哈佛的应用物理学教授艾瑞克•马兹尔在上世纪90年代提倡的一种能动性学习教学方法。核心理念很简单,与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非常相似,简单讲就是让学生们互相教对方。好处在于,把一节课分成几个小部分,有利于学生们注意力的保持。同时学生们在其中的互相说服阶段,通过把自己的想法用语言表述出来这一过程,实现了对思路的整理,有利于理解的深化。这一做法不仅在物理学、化学等理科课程教学中得到了实践,在日本的大学中,也已见到心理学课堂中的相关实践。

此外,我经历过的在传达型课堂中加入讨论形式的还有:在一学期的课程教学中,到期中时候,指定某一节课为讨论课形式,老师发给学生们一张引导讨论开展的表格,基于半学期学过的内容,以及表格上的问题分小组进行讨论。另外一种是,小班不到20人,分成3组,老师和两名研究生助教分别带一组,在不同的教室对某一主题进行讨论,大概用多半节课的时间,然后三组汇聚到一起,对讨论过的内容进行交流和进一步的全体大讨论。老师们可以根据自己拥有的教学资源(助教的配合、教室设备情况)等,随意变更谈论的开展方式,谋求学生们的参与。


一分钟反馈表


一分钟反馈表(one minute paper)是在课堂教学主要内容结束后,让学生们提交的一张反馈表。一分钟反馈表这个名字只是一个代号,意思是在一分钟内可以完成。内容可以很宽泛,比如觉得当节课堂教学比较有意思的点,觉得有疑问的点,没有学会的点等等都可以。学生提交后,老师们翻阅一下,挑出一些问题比较集中的地方,下节课开始时进行反馈,比如可以针对学生们没有掌握的部分再进行重点说明讲解,对于学生们有兴趣的部分进行拓展说明。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增加了老师们对于学生们理解程度的把握,便于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改善。同时,对于学生而言,借助此工具,多了一个与老师交流的机会,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参与感。

在此基础上,日本的大学老师们又发展出了“大福账”(三重大学的织田挥准)、“课堂通信”(法政大学的藤田哲也)、“什么都可以账”(京都大学的田中每实)。名字稍有不同而已,基本理念跟一分钟反馈表相同。比如,大福账(如下图所示)是一个5行左右的记录,学生们可以随意书写问题或者感想。提交后,老师会在右面写批语和回复。上课人数过多的时候,也常常可以由助教代劳。这一来一往中,除了促进学业成绩本身的提升外,还促进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因为老师的批语和反馈),也可以促进师生之间信赖关系的构建(因为成了师生沟通的人生观、教育观的一个平台)。

大福账


拼图法


拼图法(Jigsaw)是由美国学者埃里奥特•阿伦森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做法共分三步,比如学生们要共同学一个4个段落的英语文章,首先学生们各自在一个被称为“home group”的小组里,每个人分配到1个段落,接着分配到相同段落的学生们聚集到一起共同讨论,即分配到第1段的到一个组,第2段的到一个组,以此类推,此时的小组被称为“expert group”。这些承担共同任务的学生们在一起讨论,加深对内容的理解。最后,学生们再回归到最开始的小组,和自己的组员们分享自己的学习。通过这种方式,每个学生对一个段落学习精通的同时,也收获到了整篇文章的知识。这种做法类似拼图的重组,才有了这个名称。在日本,以东京大学的Miyake Naomi为首,发展出了“知识构成型拼图法”,与日本的许多教育委员会、中小学及教师团体一起合作开展。

该做法最开始并不是针对大学生的,随着能动性学习在高等教育的兴起,开始在大学教育领域得到应用。需注意的是,该做法并不适合所有学科,主要适合那种基本平均分配学习任务的学科。我原来研究室的中国留学生师妹回到中国的大学任教后,将此方法运用到日语教学中,并进行了相关研究探索。

拼图法教学示意图


小结


本文主要介绍了关于能动性学习的三种教学方法。目前日本大学教育已经在施行“以老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教育范式的转变。在此转变过程中,能动性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方法正越来越得到关注和提倡。可是有几点需要注意:

 ❶提倡能动性学习并不意味着否定传达式教学(lecture),毕竟有很多知识还是要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教授的。

 ❷能动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的,并不意味着老师什么都不做,相反,这需要老师具备更高的教学技能,比如对于讨论课题的设置,对于学生们提问的及时反馈,对于课堂的掌控,等等。

 ❸能动性学习对于学生们的课外学习及课前准备要求更高,就拿桑德尔教授的课程来讲,据京都大学的教育学者松下佳代说,除我们电视上看到的影像之外,在课前学生们进行了大量的课外阅读的准备,且已经在助教们的指导下进行了分组讨论。

 ❹能动性学习并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科与所有学生,大学的管理运营者应该给予老师和学生一定的选择权。比如在麻省理工学院,针对学生的初级物理学的教学就分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是在TE能动性学习(Teaching Enabled Active Learning,基于教学的能动性学习)教室里运用同伴教学法,另外一种是在普通教室里进行传达式教学,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

本文作者:蒋妍(东京大学大学综合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